北京“雙絕”——玉泉山與京西稻
一百多年前的玉泉山與山腳下的荷塘濕地(圖片來源:北青網(wǎng))

南北走向的玉泉山位于海淀濕地西部,長約1300米,,寬450米,,海拔高度100米。它的東坡和南坡上曾經(jīng)分布著十四眼日夜涌出的清泉,。最盛時期,,每晝夜的出水量超過10萬立方米。玉泉山曾經(jīng)是高梁河乃至北京城最重要的水源地,。金中都時期,,統(tǒng)治者在山上大建行宮寺院,金章宗完顏景看到南坡“芙蓉殿”前噴涌的泉水所激起的水霧在陽光下形成彩虹時,,欣然命名為“玉泉垂虹”,。到了清代,乾隆皇帝重新命名“玉泉趵突”并立碑“天下第一泉”于山前,,是著名的“燕京八景”之一,。

優(yōu)質(zhì)的礦泉水,,絕佳的自然環(huán)境,大片的沼澤濕地使玉泉山下成為著名京西稻主產(chǎn)地之一,。清康熙年間,,稻田已分布在六郎莊、北塢,、功德寺,、青龍橋、海淀一帶,。由于六郎莊,、北塢一帶的灌溉用水源自玉泉山的優(yōu)質(zhì)礦泉水,水溫低,,生長期長,,生長出的稻米顆粒圓潤,晶瑩透亮,。用玉泉水加京西稻米蒸出的米飯香氣四溢,,回味無窮;煮出的粥呈淡綠色,,湯汁澄滑,,油性十足,被稱為北京的“雙絕”,。因而享有“京西稻米香,,炊味無知響”的美譽,成為朝廷專用的“御米”,。筆者學(xué)生時代曾到四季青香山大隊參加義務(wù)勞動,,收割過京西稻,那米確實是淡綠色的,。

實際上,北京平原種植水稻,,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,,東漢漁陽郡太守張堪在今順義區(qū)牛欄山“開稻田八千余頃”。今北京的四個近郊區(qū),,十個遠郊縣均有開水田種稻的歷史,。哪里有河湖、濕地,,哪里就有水稻種植,。朝陽、懷柔,、密云,、順義、通州、平谷,、大興都有大面積的稻田,,大部分稻米品種都有京西稻的“血統(tǒng)”,因而米質(zhì)優(yōu)良,。人民公社時期,,北京市的水稻種植面積近百萬畝。

根據(jù)《國際濕地公約》所采用廣義的濕地定義,,水稻田也屬于濕地范疇,。北京歷史上大面積水稻田的存在,對地下水位的提升,,對于風(fēng)沙的緩解,,對城市熱島效應(yīng)的改善,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,。

然而,,數(shù)百年來對西部山區(qū)植被的破壞,對地下水高強度的開發(fā),,使西山諸泉一個個干涸,;“天下第一泉”的涌水也一天天減少,終于在1975年春天枯竭,。沒有了玉泉水的京西稻,,也缺少了“品牌效應(yīng)”。近幾年,,為了節(jié)約灌溉用水,,北京的水稻田面積銳減,2009年已不足8萬畝,,鳳毛麟角的稻田竟成為房地產(chǎn)商,、旅游業(yè)招攬人氣的手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