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首頁
- 災(zāi)害預(yù)警
- 天氣預(yù)報
- 現(xiàn)在天氣
- 氣候變化
- 天氣資訊
- 生活天氣
- 旅游天氣
- 交通氣象
- 農(nóng)業(yè)氣象
- 天氣視頻
- 服務(wù)產(chǎn)品
- 中國天氣通
- 天氣社區(qū)
- 天氣插件
1.什么是華南前汛期?
我國位于東亞季風區(qū),,在氣候上由冬到夏主要雨帶自南向北逐步推進,強度不斷加強;夏季過后,,主要雨帶迅速南退,強度減弱,。大部地區(qū)全年只有一個降水的高峰,。只有華南地區(qū)例外:全年有兩個降水的高值時段,分別稱為“華南前汛期”和“華南后汛期”,。
從華南地區(qū)59站候(5天)平均降水量隨時間的演變圖(圖1)可以看到,,3月份以后華南降水量變化分為明顯的3個階段,具體表現(xiàn)為:4月是第一階段,,在19候(4月第1候)雨量突然顯著增加,,達到平均每日每站在5mm以上,但降水量比較穩(wěn)定,,總體雨量不強,。.進入5月份,隨夏季風入侵華南地區(qū),雨量增幅明顯,。其中,,5月第1候(25候)降水量再次出現(xiàn)劇增,雨量從平均每日每站6mm增加到平均每日每站8mm左右,。第三階段開始于6月1候(31候),。平均每日每站候平均降水量已增至9mm,至6月第3~4候達到全年最大峰值(平均每日每站11mm左右),。6月第5候以后,,降水量迅速減小到平均每日每站9mm以下;到7月份,,降水量降至7mm以下,。到了8月份,華南降水又出現(xiàn)一次峰值,??梢姡A南地區(qū)降水具有獨特的雙峰值結(jié)構(gòu),。若簡單以平均每日每站候平均雨量達到或超過5mm為進入前汛期的標志,,以小于平均每日每站9mm定義前汛期結(jié)束,則可以方便地確定氣候?qū)W意義上華南前汛期時段為4月第1候(19候)到6月第4候(34候),,或簡單地取4-6月為華南前汛期,。
圖1 華南站點侯平均降水量隨時間演變(單位:毫米/日/站)
圖2是1971-2000年平均的4-6月降水總量分布圖。由圖可見,,4-6月我國的主要雨帶是在華南到東南沿海一帶,。有三個多雨中心:
第一個多雨中心在粵北山區(qū),以清遠-佛岡-龍門-河源為中心,,最大值在佛岡,,為1083毫米。
第二個多雨中心在陽江-陽春-恩平-上川-斗門一帶,,其中陽江4-6月的平均降雨量達到1030毫米,,列全省之冠。
第三個多雨中心在浙贛閔三省交界的山區(qū)一帶,,其中貴溪的降水量最大,,為914毫米。
這三大多雨中心,,一方面和天氣系統(tǒng)有關(guān)系,,另一方面,也和地形有關(guān)系,,華南地區(qū)地形北高南低,,面臨大海,,在主要山脈的南坡,也就是暖濕氣流的迎風坡,,是最容易產(chǎn)生降水的地方,在合適的條件下,,就會出現(xiàn)明顯的強降水,。
前汛期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兩方面:其一是4、5月份,,北方的冷空氣強度雖已大大減弱,,但仍有一定的勢力。這樣,,適量的冷空氣能夠越過南嶺,,和海面上來的暖濕氣流共同作用而形成降水。為什么是適量冷空氣呢,?如果冷空氣太強,,就會將暖濕空氣推出海岸線,從而不能在陸地上形成降水,;若冷空氣太弱,,則不能越過南嶺,或者不能提供足夠的能量使暖濕空氣抬升凝結(jié),。于是,,當冷暖兩股氣流的力量大體相當,就能在華南一帶地區(qū)上空交匯,,你來我往,,從而為華南帶來“前汛期”豐沛的降水。其二是到了5月中旬后,,南海季風暴發(fā),,季風的北上受到陸地地形抬升等因素的作用,往往會給廣東帶來大范圍持續(xù)性強降水,;有時冷空氣東移出海,,回流的潮濕東南風也會給廣東帶來暴雨。這就是華南“前汛期”最典型的特征,。
圖2 多年平均的4-6月降水總量分布圖(1971-2000年)
2.1982年5月南嶺地區(qū)的暴雨洪澇天氣過程
1982年5月上,、中旬,華南地區(qū)出現(xiàn)了強降雨天氣過程,,導致了嚴重的洪澇災(zāi)害,。圖3是1982年5月6-14日我國南方地區(qū)降水總量分布圖,由圖可見,,在這十天之內(nèi),,我國雨帶主要位于華南地區(qū),華南前汛期的降水分布非常明顯。強降雨集中在南嶺山地的南坡一帶,,十天降雨總量在300毫米以上,,其中陽山(497)、英德(417),、臨桂(428)等站在400毫米以上,,廣東的清遠,十天的降雨總量競高達886毫米,。從桂林,、陽山、英德等7站1982年5月1-20日逐日降水量演變圖(圖4)中可以看到,,1982年5月上,、中旬,華南地區(qū)的降水過程有兩次,,一次在5月5-7日,,一次在5月10-14日,以后一次降水強度最大,,南嶺地區(qū)的大暴雨和特大暴雨都出現(xiàn)在這個時段,,其中清遠5月12日的24小時降雨量出現(xiàn)了640.6毫米罕見的特大暴雨。從而導致了“82·5北江大洪水”的發(fā)生,。
圖3 1982年5月6-14日降水總量分布圖
圖4 1982年5月1~20日華南7站逐日降水量圖
82·5大洪水形成主要有兩方面原因:一是北江流域的地形,,二是合適的環(huán)流條件。
北江流域大部分位于五嶺以南,,地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,,在上中游處有三列東北和西北走向的弧形山脈,即蔚嶺--大庚嶺山脈,、大東山--滑水山脈和螺殻山--九連山脈,,其高度在580~1900m左右,滑水山脈在陽山,、三坑,、高田形成500~1200m等高線的袋形山地,袋口南向,,這種地形使南來水汽流沿低谷長驅(qū)北上,,遇山地被迫抬升成雨。另外,,北江水系呈樹枝狀,,大支流交匯點相隔較近,使洪水易于匯集而成災(zāi),。
在環(huán)流條件方面,,82·5暴雨天氣系統(tǒng)有3個方面的組合(見圖5),。
(1)暴雨前兩廣出現(xiàn)東高西低的氣壓場,東面副高十分穩(wěn)定,,且向西,、北擴伸,而且西面的南支低壓槽不斷擴大,,在850百帕處和地面都有顯著的西南低壓場,,使東高西低德氣壓差不斷增大,形成東南風風場,,風速達4m/s以上,北江中下游8~12日都在吹強勁東南風,,帶來南海豐富的水汽,。
(2)西南低壓南移,在850百帕高度形成一支東南向的低壓急流,,且屬準靜止狀態(tài),,急流軸附近的風速不斷加強,西南風風速達15m/s,,維持數(shù)日(9~12日),,使西南方向的水汽大量進入北江流域。
(3)來自河西走廊一帶的地面冷高壓加強南下,,中心強度達到1041百帕,,這在5月中旬是極為罕見的。高原東側(cè)的偏北氣流引導冷空氣南下,,越過南嶺,,與暖濕氣流在北江上中游地區(qū)交匯,形成強降水,。
圖5 82.5北江大洪水環(huán)流形勢示意圖
地面的東南氣流在北江中下游幅合,,不斷進入滑水山的南面袋形山地,受迫抬升,。西南低空急流也在附近幅合上升,。由于西北氣流為冷平流,溫度較低,,因而形成了該地區(qū)高空的強烈對流,,且清遠、英德地區(qū)地面溫度很高,,有較高的能量釋放,,使得本地區(qū)成為特大暴雨區(qū),暴雨中心(袋形山地的清遠,、珠坑等地)24小時暴雨達600mm以上,。另外,,因北江東南岸為開闊的低丘,東南風帶來大量水汽,,無阻擋地進入山地后,,沿高坡抬升,在500m等高線附近形成特大暴雨,。(李小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