冰箱不是保險箱!小編搜集了關于冰箱被忽視的9個細節(jié),,你中招了嗎?
又到“群蚊亂舞”的時候了,關于小蚊子的11大秘密,,一一為你解開。
在氣象學上,,一般以日最高氣溫達到或超過35℃作為高溫的標準,如果多天在35℃及以上高溫,,稱為“熱浪”,,屬于氣象災害,古人稱為“熱災”,。從《中國氣象災害大典·綜合卷》的統(tǒng)計分析來看,,熱災相對其他自然災害并不是太多,與“霜災”并列,,約占總數的1%,。
氣候學家竺可楨有一種觀點,認為在公元1900年以前,,中國氣候史上出現過四個“溫暖期”,,相應的也有四個“寒冷期”。除公元前1100年之前的第一個溫暖期持續(xù)時間很長外,,其他三個總是寒冷交替出現,。
相對來說,熱災多發(fā)生在氣候“溫暖期”內,,明顯多于寒冷期,。如在從隋唐到北宋初年的第三個溫暖期內,夏季極端高溫天氣就較多,。
唐貞元十四年(公元798年),,“春夏大旱,,粟麥枯槁”?!杜f唐書·德宗紀》上稱,,這一年“夏,熱甚”,。通俗說來,,就是這個夏天太熱了。
五代后梁開平二年六月辛亥(公元908年7月17日),,《舊五代史·梁書·太祖紀四》記載,,這天是“亢陽”,意思是太陽太厲害了,,也就是老百姓說的“毒太陽”,。
這樣的極端天氣在北宋初年較多,而且宋代詩中多有描寫,。如孔武仲《伏中作二首》“酷暑已旬日,,熏炙勢自如”;陳造《立秋日》“酷暑如酷吏,,頃刻不可對”……
宋至道二年(公元996年),,“六月,大熱,,民有渴死者”,;宋景德元年(公元1004年)四月丁卯“隆暑”,六月壬午“人多渴死”,。
在公元1400年以前,,高溫熱浪天氣涉及范圍最大的一次,發(fā)生于南宋嘉定八年(公元1215年),。當時的皇帝是趙擴(寧宗),,今河南、安徽,、江蘇,、湖南等省份均遭受熱災。這一年又恰逢大旱,,災情嚴重,。《宋史·五行志二》上有這樣的記載:“五月大燠,,草木枯槁,百泉皆竭,?!?/P>
“燠”的本意是溫暖,,史書上稱“大燠”,則是“太熱了”,。因為對水的需求過于旺盛,,“行都斛水百錢,江淮杯水數十錢”,。放在眼下,,這一杯水能值10元人民幣,那時老百姓收入低,,哪能喝得起“貴如油”的水,?以致于“渴死者其眾”。